观点 || 2015中国茶业起底,期盼转型升级孕育强势品牌

观点 || 2015中国茶业起底,期盼转型升级孕育强势品牌

1阅读 2018-09-13 09:19 行业

茶行业市场,市场的参与者也是构建者与引路人。构建者应该主动引领市场的发展方向,探索出整个产业的振兴之计。中国茶业,产业转型是壮大发展的可行之策。

秋茶陆续上市,2015年全国茶叶总产量保守估计已近300万吨,但较之2014年茶业市场,今年虽然总产量预计继续有2成的复合增长,但真实销量、贸易额,以及多数中小企业和个体店的日子却冷暖自知。由于中国茶产业的整个体量并不大,加之品牌多、强势品牌少,区域品牌多、知名品牌少等短板,成为茶业发展的桎梏。

一、发展与诟病同在,中国茶业当审慎前行

 

1.行业呼唤强势品牌,中国是“世界茶乡”,是茶叶发祥地,是第一产茶大国,茶叶作为中国文化的一个符号无需言表。“七万中国茶企不敌一个英国立顿”令业内有识之士汗颜。基于产业结构与发展模式不同,“不敌立顿”论点或许有失偏颇,但从市场占有率来看,确实值得深思。强势品牌,已成为中国茶业发展的短板。中国茶业现状是区域品牌多知名品牌少、注册茶企多知名茶企少、茶叶产销量多利润空间小。打造强势品牌,是振兴茶业的“火种”,不是口号,而是为之努力的目标。

2.商业意识不明确,行业市场两极分化严重:茶叶是生活中的日用品,也是精神生活的一种文化体现。快速发展的中国茶业并没将生活与文化完美地结合,中国茶业对“商业行为”的无意识剥离,造成了茶业营销两级分化的困境:面对普通消费者的终端销售市场,茶叶产品良莠混杂,消费者的购买具有一定的盲目性,缺乏消费心智的主观接受;定位高端的精品茶,一味地走“明星路线”,缺乏有效、有针对性的推广方法。

3.行业规则待规范,乱是弱之根:产能过剩,是2015年度中国茶业不可回避的共识。而产能过剩,是茶业缺规则,管理不规范,发展模式欠统一的缩影。中国茶业种类之多堪称行业之最,同一种属甚至同一品牌,在价格、品相上,缺乏统一标准。促销“热闹”却忽略营销,“玩茶”多于消费。背靠巨大的消费市场,却没形成一批叫得响的茶业品牌,发展思路混乱是整个茶业弱势的根本。中国茶业要迈向更高层次,市场的重新洗牌势在必行。

二、茶业洗牌,产业转型迫在眉睫

 

发展中的行业市场,市场的参与者也是构建者与引路人。构建者应该主动引领市场的发展方向,探索出整个产业的振兴之计。当前之中国茶业,产业转型是壮大发展的可行之策。

茶叶是商品,生产需转型:茶叶是农产品、生活日用品的同时也是一种文化寄托。但仅立足于农产品或者文化的层面,茶叶不可能实现生产与市场接轨,从而满足消费需求,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商品化。

因而,茶产业的转型必将由生产模式与产品定位的转变开始:通过种植采收的规模化,采制工艺的标准化,让茶叶从农产品变成商品;另一方面,摒弃不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,脱离实际的炒作之风,使得茶业的营销推广“落地”而具备针对性,让茶叶从“文化玩物”变成消费商品。

茶叶需营销,市场要转型:地域性限制与终端市场的完整性,依旧是困扰中国茶业发展的巨大难题。

茶叶消费者不是品鉴行家,对茶品的认同还是基于口感、品相、包装、价格这些最基本、最直观的因素。茶叶必须是流通便捷、覆盖面广的商品,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。如何让产品抢占市场,营销才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。茶业市场的转型必须从最大限度的满足消费需求、扩大消费层面开始。

三、亟待强势品牌引领茶业发展

 

从产品升级到品牌升级:包装,是产品给消费者的直观感受,因而包装的标准化是产品升级的有效方法。但同时,产品升级的含义绝不仅仅是包装的升级,表里如一的产品品质提升才是助推品牌升级的正确之道。

纵观我国数以万计的茶企,除却业内人士,少有人能够脱口而出几个知名茶业品牌。因而,茶叶产品的升级是一个从质量、包装、文化内涵、产品种类上的全面升级。

从产销量升级到市场占有比率升级:产销量是衡量企业规模的硬标准,没有产量的支撑,打造强势品牌企业无异于构架空中楼阁。因而,避免盲目扩张茶叶种植面积,提高产销量比是打造行业强势品牌的基础,而跨产销区的资源整合是打造龙头强势品牌的必经之路。

另一方面,单纯的产销量并不代表市场占有率,产品涉及面、市场覆盖面才能真实反映产品的销售状况。在这方面,国内几大日化企业的方法值得茶企学习。例如,袋泡茶可以发挥名片作用,在超市或百货商店大量铺货博取“眼球效应”,都是对茶企很好的宣传。

从渠道升级到产业链升级:中小茶企采取直营与铺货,以及大型茶企将产品分流销售的渠道模式支撑着中国茶企的发展,却没有更多的尝试与创新。

茶企营销,渠道的构建如同血管经络一样重要。产业链的全面升级必将成为茶业打造强势品牌的生命线,而稳定的采制、产量和销售渠道是产业链升级的基本保障。

茶叶是健康饮品越来越受人推崇,已成共识。而另一方面,新生代消费者对茶文化的感知尚处于初级阶段水无常形,茶业发展也没有固定的模式,只会模仿而无主观创造的品牌推广,不能保证茶产业的长久发展。唯有将自身从行业参与者升华到构建者、领路人,才是每一位中国茶业参与者所应具备的积极态度。

原创: 亚太茶业微刊

文稿: 茶业老徐

上一页:秋天喝什么茶比较好?

下一页:12个茶产区入选全国地理标志百强县!

相关阅读

茶友网
滇ICP备19006320号-4
滇ICP备19006320号-4